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張恨水精品集10:傲霜花【典藏新版】
張恨水精品集10:傲霜花【典藏新版】
第一章  化妝品展覽會
 
時鐘敲過了十二點,重慶的電燈,慢慢在商店街市上休息下去。而過著夜生活的人家,電燈卻開始在燦爛的亮起來。
上半城某街某條巷,抵抗過多年的轟炸,零落著剩有一半人家。
瓦礫場這邊,有一所西式樓房,這樓上的主人,是個中年以上的下江婦人,她擁有半個樓面,共是四間房。在重慶找房子,等於買獎券而圖得巨獎。在今日一家住有這多房子,那是個上等的享受。但這位女主人,猶是感到房子不足。譬如今夜家中有個小小的聚會,在她女兒臥室前面的屋裡招待來賓。她在這前面屋子裡預備招待客人的時候,她就有這樣的感想。
她正在整理著一套細瓷的茶杯,將洗臉盆舀著水洗乾淨了,放進牆角邊的玻璃櫥子裡去。剩下的這盆水放在桌上,高聲喊著楊嫂。
一個年輕的女佣人走來了,她穿著新陰丹布的罩衫,長長的頭髮,後梢捲了個雲鉤。她雖不帶孝,在鬢上插個淡藍絨繩的小蝴蝶。在手上還戴了個金戒指。
就在這時,一陣咯咯的皮鞋聲,她不用得考慮,知道是她的女兒王玉蓮回來了。立刻叫著道:「楊嫂,去開門,小姐回來了。」
說話的時候,樓下的電燈亮著,一群人上了樓來,第一便是這王玉蓮小姐了。
她笑著走進房來,兩手便去翻著海勃絨大衣的領襟,口裡連說道:「熱死了,熱死了。」她長圓的臉兒,一對大眼睛簇擁了很長的睫毛。
 
隨在王小姐後面,進來三位西裝朋友,一個小鬍子首先進了門。
王老太笑著點頭道:「請坐,請坐。楊嫂快泡茶來。」
她吩咐著楊嫂,卻有一個穿黑棉袍的人,頭髮梳得溜光,手上提了一個大白布包袱進來,笑道:「王老太,給您行頭,讓我來張羅。」
他倒說的是一口好流利的北平話。王老太將大衣和包袱一齊拿到裡面屋子裡去,回身出來,又向三位西裝朋友叫了一聲請坐。
王老太向他道:「老劉,你怎麼不早些回來?你也可以幫著料理料理。」
老劉道:「今天戲散得晚了大半個鐘頭,柴先生到後臺來,又叫我一路走。」
王老太向那個小鬍子而又白胖的人笑道:「柴先生,一切多承你幫忙。」
他笑道:「老太,你不要這樣客氣,我是個晚輩,你就叫我柴子進罷。玉蓮就叫我子進,我也叫她玉蓮。這樣,我們也免得過於生疏似的。」
說著,大家圍了屋子中間一張方桌子坐了。
楊嫂在那懸下來的雪亮電燈泡下,正向那白桌布上放著淡綠色的玻璃乾果碟子。玉蓮在碟子裡拿了一隻紙包糖果起來吃著,將手在桌上揮了揮道:「大家都餓了,我們就吃飯罷。老張老李一定贊成。」
穿西裝的裡面一個黑胖少年笑道:「提起吃,我張品三向來不示弱的,何況王小姐家裡的食品又是格外考究的。」
另一個瘦子,尖削的臉上,有幾個微麻點。唯其這樣,他像女人一樣,終年斷不了擦雪花膏。他的高鼻樑上架著一副金絲眼鏡,卻是帶著充分的刁滑樣子。他笑道:「你張品三會吃白食,我李廣四也不弱。」
柴子進指了他笑道:「你不看你吃得這張嘴都瘦起來了?」
王老太已是親自來檢開桌上的茶點,笑道:「三位何必說這樣話?就怕是請不到,若是肯光顧的話,天天來吃一頓便飯,都可以。」
玉蓮接著道:「我們家的飯,要到晚上十一點鐘,為了我們一餐飯,還要把人家的肚子餓乾來呢。」
她說著話,也來幫同檢理桌子。三位佳賓就一齊站到桌子旁邊來。
這位李廣四先生閃開得遠一點,站在通到裡屋的房門口來,不免探頭向門裡張望了一下。笑著喲了一聲道:「王小姐的梳妝檯上,要開化妝品展覽會了!」
王老太笑道:「你要提到化妝品,我們這位那是非常之有興趣的,三位可以到她屋子裡去看看。她唱戲拿的幾個錢包銀,都讓收買化妝品花光了。」
這梳妝檯旁邊,立著個小小的玻璃櫥子,隔了玻璃,可以看到裡面三層格板,放滿了花紅葉綠的大小紙盒。盒子上構成各種美麗的圖案,遠看去猶如裝了一櫥子玩具。這窗戶邊,有一張半副抽屜的小書桌,但上面放的不是文具,也陳列的是化妝品。
這桌上的化妝品,與梳妝檯上和玻璃櫥子裡裝的,有點兩樣。乃是粉盒,雪花膏盒,胭脂膏盒,香水瓶,生髮水瓶,甚至小的口紅管子之類,都每一個牌子一組,分了若干組,放在這桌上。為了這組瓶子盒子有大有小,有多有少,因此有列成梅花形的,有列成四等邊形的,有列成三角形的,化妝品本來就是裝潢美麗的,桌子上這樣擺列著,更是好看。
李廣四拍了手道:「洋洋大觀,洋洋大觀!」
玉蓮搖搖頭道:「這話不然,人家玩郵票的,花幾萬元買一張郵票,還平常的不得了呢。」
柴子進道:「可惜我們今天才知道玉蓮有這樣一個嗜好,若是早一年已知道,我們正不斷的跑仰光,那可以搜羅許多好的化妝品來送她。」
玉蓮笑道:「你們雖不能跑仰光了,印度飛來的東西,你們還可以得著。假如你們願送我一些東西的話,我斷定你們還可以送。」
柴子進點點頭道:「要說絕對不能到手,那自然是假話。但是我免不了託人又託人,容易把事忘記了。最好你寫張字條給我,要買什麼牌子的,我把這張條子交給朋友,讓人家照樣子在印度去買。」
玉蓮笑道:「好的,你明天下午到我這裡來,我給你一張單子,你不要嚇倒。說是單子,也不過兩三樣罷了,不會要你帶一噸或半噸來。」
玉蓮便挑選了幾樣珍品放在桌子上,有的是香粉,有的是粉膏,有的是唇膏,有的是胭脂。指了笑道:「假使這化妝品你們能一樣給我配上一份,我也就很滿意了。」
柴子進聽說,輪流拿起幾項來看,那上面除了美麗的裝潢,只有很少的一兩行英文字,有的字母都拚音不上,也許是法文。便放到桌上,搖搖頭道:「這倒很難去託人買,我說不上是什麼牌子,又不能拿一個樣品給人家去看,教人家由哪裡著手呢?」
玉蓮笑道:「我說讓我明天開張單子,你又不信。」
柴子進道:「我哪裡有這個經驗呢,大概你請教的這位老師,也是一個老內行吧?」
玉蓮笑道:「你正猜在反面,人家是一位鬍子半白的老教授,他不但認得英德法三國文字,問起什麼事來,他也懂得。我拿著樣品去,他自開得出單子來。」
 
 
第二章  此間樂
 
當她次日早上起來的時候,連楊嫂都還未起床,全家靜悄悄的。雖然屋子裡開著化妝品展覽會,但她只對著梳妝檯搽了一點雪花膏,脂粉一概未用。找了一件半新的藍布衫,罩在皮袍上,也沒有穿那件價值十萬元的海勃絨大衣,只把一件舊青呢大衣罩在身上。叫醒了楊嫂,告訴她看唐先生去,便走出門來。
她並沒有提攜那個摩登手皮包,只在街上買了兩瓶酒,幾隻罐頭,用一隻線繩絡子絡住了,擠著公共汽車直奔郊外。她所到的目的地,是一叢茅草屋中的一所,門前一片稀疏的鹿眼竹籬笆,掛了一些殘敗的藤蔓。
玉蓮向那草屋的窗戶看看,那白木格子上,沒有玻璃,是棉料紙糊的,看不到裡面。但聽到碗筷聲,似乎在吃早飯了。自己也就沒有多加考量,走進籬笆,站在草屋簷下,叫了一聲唐先生。
隨了這一聲喊,那裡一扇白木門打開了。
玉蓮她就想著:「誰會猜想這屋子裡住著的,並不是挑柴賣炭的,卻是讀過幾千本書,教過十年學生的老教授!」
她這樣不曾想完,這老教授在白板門裡走出來了。
玉蓮沒等他開口,老遠的深深鞠了個躬,叫聲唐老師。唐老師哦了一聲,笑道:「是王小姐,早哇!由城裡來?」
玉蓮道:「特意來看老師和師母,師母在家嗎?」
唐先生笑道:「在家,我也沒有哪裡可去,請進來。」
玉蓮隨著老師進來,這裡是一間丈來見方的屋子,中間擺了一張竹子腿的方桌,白木板的桌面上,放了一個大瓦缽子,盛了一大缽子糙米粥,顏色是黃黃的,粥裡有紅皮子方塊的東西,大概是紅薯丁子。中間擺著唯一的大菜碗,盛了一碗乾蘿蔔條子。除了一位穿半新舊藍布罩衫的老師母而外,還有三個男孩子,兩個女孩子,由五歲到十三四歲,圍了桌子,在方竹凳子上坐著,一個人捧了一隻粗碗在吃粥。
玉蓮將繩絡子放到旁邊的唯一的一個竹茶几上,向唐師母鞠了個躬。唐師母早就站起身來,放下了筷子碗,向前握了她的手道:「王小姐,又是兩三個月不見了。你好?」
唐先生道:「請到屋子裡坐罷,你帶來的東西是送給我的嗎?」
玉蓮立刻放開了繩絡子,先取出兩個紙盒子來,打開,每人給了一塊雞蛋糕,又是幾塊糖果。
唐師母笑道:「謝謝了,請到裡面屋子裡坐罷。你看我們這小屋子,擺下一張吃飯的桌子,轉身的地方都沒有了。」
主人翁將客讓到這屋子裡來,好像這屋子足以款待貴客似的,其實這裡還只有一張唯一的竹圍椅,主人坐著工作的,擺在書桌的裡面。唐師母也是料著無招待客人安坐之地,就將外面吃粥用的大竹凳子,搬了進來,隔了桌子與主人對面放下。
玉蓮在對面竹凳子上坐下了,唐師母將一隻粗瓷杯子斟了一杯白開水,雙手遞到她面前,笑道:「王小姐,喝一杯熱水,衝衝寒氣罷,簡直是沒有可以待客的。」
玉蓮將茶杯子放在桌上,對屋子裡周圍看了一看,笑道:「老師,我是不懂什麼,我有一句話要問問你。」
唐老師將桌面前的筆硯理了一理,向桌面上吹了兩口灰,笑道:「我知道,你向這屋子周圍看了一看,一定是說我這屋子太矮太狹窄,心地不舒適吧?」
唐老師將手摸了摸他嘴唇上面的短鬍碴子,笑道:「你覺得我一點世事都不懂嗎?在某一方面看起來,也許我是太不懂得世事了,但是懂得了,又怎麼樣?我丟去了書不教,也去擺個紙煙攤子,或者沿門托缽,湊幾萬塊錢囤些日用品在家裡。但是那樣幹,你以為我不必住這夾壁草屋,也就不必吃這紅苕稀飯了。孩子話!」說著打了一個哈哈。
玉蓮笑道:「我不是那意思,我覺得……」
她說到這裡,卻不能把她覺得說出來。她又由這屋周圍看了一看,一直看到老師身上。她想屋子裡這些個書,主人是這樣大的年紀,知識方面也好,經驗方面也好,比那個年輕而又毫無學識的李廣四,總要強十倍,何以他會一掙幾百萬元,而唐老師不能?她沒有敢說出來,她低頭牽了一下衣襟,笑上了一笑。
玉蓮道:「文人現在真苦,在這種環境裡,老師還要研究學問,卻也不容易。」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