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吟遊問俠之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吟遊問俠之武藝-俠的武術功法叢談

達摩《易筋經》論考

天下武學出於少林、少林武術創自達摩、達摩所著《易筋經》為天下武學聖典,是現今中國人共知的常識;也是武術派別、拳種、武俠小說、武俠電影電玩等據以發展的基石之一。
我這篇小文,則要說明此等常識概屬虛妄:天下武學固然不源於少林、少林武術也不創於達摩。然後再解說一下《易筋經》究竟是什麼東西、其功法之底蘊又為何,說明《易筋經》也不是佛教的功夫。
一、少林武術不出於達摩
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這個傳說,起源本來就不太早,而且恰好就起於《易筋經》。《易筋經》,從天啓四年(一六四二年)到道光二年(一八二二年),一直只有傳抄本,道光三年起才印抄兼有。此後版本紛紜,繁簡不一,內容亦多有不同,但大抵都有唐初名將李靖、宋代名將岳飛的部下牛臯的兩篇序文。
據李靖序云:達摩面壁於嵩山少林寺,九年功畢示化,留下一口鐵箱,箱中藏經二部,一名《易筋》,一名《洗髓》。後者被慧可取走,前者經寺僧發揚光大。但寺僧「各逞己意,演而習之,竟成旁門,落於技藝,失修真之正旨。至今少林僧家,僅以角技擅名,是得此經之一斑也」。這個說法推少林武術之源於達摩,且謂後世少林武術皆源於《易筋經》。
但李靖這篇序文乃是偽造的。清朝凌廷堪《校禮堂文集》卷二五〈與程麗仲書〉已考證:唐代除了天寶三年至乾元元年改「年」為「載」以外,無稱載者;此序題「唐貞觀二載三月」,顯屬偽造。其次,虬髯客、扶餘國事,亦僅為小說語,非史實。民十七年,徐震〈易筋經洗髓經考證〉又舉了幾個理由論證其偽:
一、李靖序文,自署「李靖藥師甫序」,據《舊唐書.李靖傳》,李靖原名藥師,靖字是後來所改,故撰序時不可能自稱「李靖藥師甫」。
二、序中說該經乃天竺僧人般剌密諦譯,「徐鴻客遇之海外,得其秘諦。既授於虬髯客,虬髯客後授於余」。虬髯客的事跡也不是史實,而是唐末道士杜光庭所造的。
三、序文署明寫於貞觀二載三月,這時李靖正任關內道行軍大總管,以備薛延陀。身分與序文中自稱功成身退時的口吻不符。
四、序文說般剌密諦譯這兩部經典,時在隋代。可是這位般剌密諦是確有其人的,他於唐武則天神龍元年曾譯《大佛頂首楞嚴經》。倘若此僧真在隋朝便已來華譯《易筋經》《洗髓》二經,則譯《楞嚴經》時至少已在一百二十歲以上了。
五、此序之文詞非唐人語 。
這些證據,都很明晰,足辨其偽。序文既偽,序中云達摩傳經云云,當然也就不足信案了。此即所謂:「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但事實上,辨偽也不須如此費勁。因為佛典中凡稱經者,除少數例外如《維摩詰經》《六祖壇經》之類,概皆為佛說。其經名、經文均有定式。而《易筋》《洗髓》兩書卻完全不符佛教經典的慣例,故不僅非達摩所傳,亦必非般剌密諦所譯。般剌密諦所譯《楞嚴經》具在,稍一對勘,便知經文純屬杜撰。所以說,這是經偽、序偽、譯偽、所述事跡亦偽之書。
再說,達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之事,本身也是附會而成的。早期文獻,如《洛陽伽藍記》《續高僧傳》均無達摩長住少林寺或在少林面壁九年之說。玄宗開元十一年裴漼〈嵩岳少林寺碑〉才曾說達摩與弟子慧可「嘗托茲山」。到北宋輯《景德傳燈錄》,始云達摩於後魏明帝太和十年居洛陽,後入少林寺,「面壁而坐,終日默然」,至太和十九年逝世。這是最早講達摩在少林寺面壁的資料,也是後人說達摩面壁九年之張本。因為由太和十年至十九年,恰好九年。可是,大家忽略了:
一、太和十年,嵩山根本尚未建少林寺;少林建寺,在太和十九年。
二、太和亦非孝明帝年號,而是孝文帝。
三、所有唐代文獻,如武德四年〈秦王告少林寺主教〉、貞觀六年〈發還少林寺賜田敕牒〉、永淳二年〈重修少林寺碑記〉、開元十一年〈嵩岳少林寺碑〉、貞元十四年〈少林寺廚庫記〉等,也都不曾談及達摩面壁和少林武術與達摩之關係 。
由此可見,少林武術出於達摩、達摩在少林寺面壁九年、曾傳寺僧武術或留下經典等說法,全部都出自附會依託。達摩既未於少林寺面壁,又何來傳經授藝之事?此為本文第一個要辨明的問題。
二、少林武術不本於佛教
第二個問題,是少林武術之內涵到底為何?
少林武技,見於史實,是因寺僧幫助李世民征王世充的緣故。原先,在大業末年,天下紛亂時,「群盜攻剽,此寺為山賊所劫,僧徒拒之」。後來李世民與王世充在洛陽對峙,王世充之侄王仁則據有少林寺附近,李世民致書寺僧,請其「擒破凶孽,廓茲淨土」。寺僧回應了,率眾與王軍作戰,而得到唐太宗的旌獎。
這時少林寺僧當然已頗有勇武,而這個光榮的歷史當然也可能使少林寺僧以練武為其傳統。但值得注意的是:
一、此後的唐宋金元時期,卻都沒有少林寺僧習武擅名的記載。因此隋唐之際少林寺僧英勇的表現,也可能是鑒於大業末年山賊曾經劫掠該寺,「縱火焚塔院,院中眾宇,攸焉同滅」,所以才奮勇起來護衛自保。也就是說,斯乃一時之激發、偶然之特例,唐宋金元之間,則少林寺未必有習武之傳統。
二、「十二棍僧救秦王」之類故事,固然由此衍出,但此時少林武技與佛教思想和僧家生活均無直接或間接之關係。
少林武術之盛,明確可稽者,實在於明代。具詳林伯泉《中國武術史》第八章第八節,此不贅。僅強調三點:
一、當時少林武術以棍為主,少林拳之威望則不如棍,故程宗猷《少林棍法闡宗.問答篇》說:「少林棍名夜叉,乃緊那羅王之聖傳,而今稱為無上菩提矣,而拳猶未盛傳於海內」。
二、即使是少林棍,也仍在發展中,廣泛汲取各界之長處。如嘉靖四十年俞大猷路過少林,觀看寺僧練棍,就說其棍法「傳久而訛,其訣皆失矣」;所以挑了兩位僧人來教誨,要他們「轉授寺僧,以永其傳」(《正氣堂集.新建十方襌院碑》)。足證此時還不是「天下武術出少林」,而是少林寺廣泛吸收天下武術之長以豐富其藝。棍法如此,拳法亦然。底下還會談到這一點。
三、少林武術跟佛教扯上關係,也由此時才開始,如程宗猷所謂少林棍法乃緊那羅王所傳云云,即屬此類。但此類說法,僅推源於佛教傳說;少林武術與佛學仍乏具體之內在關聯。而且這牽合武術與佛教的工作也仍很罕見。我們只能說這時確實是有不少少林寺僧人在練武罷了。可是他們練的武術與非出家眾並無太大不同。
少林非天下武學之源,乃天下武學滙聚之海,其武術本來就是吸收各界武術而成的,其拳棍同於方內之士,殊無足詫。據明末王世性〈嵩遊記〉稱他在少林寺曾見「中有為猴擊者,盤旋踔躍,宛然一猴也」。這是象形拳,取擬物類,與佛教思想可說毫無關係。明代已然如此,至今當然更為嚴重 。
以一九九八年出版的《中國武術百科全書》所載少林各種拳法來看,少林八卦拳,「按八卦相生之數,暗藏先天無極之象」;少林十三抓,「由龍行、蛇變、鳳展、猴靈、虎坐、豹頭、馬蹄、鶴嘴、鷹抓、牛抵、兔輕、燕抄、雞蹬等十三趟仿生動作而成」;少林五行柔術,「模擬蛇、虎、龍、鶴、豹五種動物形象。……演練此拳,以氣功為上乘,而氣功之說有:日養氣、月練氣、氣養而後氣不動,氣不動而後神清,神清而後進退得宜」;少林五行八法拳,「包括龍、虎、豹、鶴、蛇五種拳法和內功,主張練功修心」;連拳,據傳為岳飛所創,後為少林藝。凡此等等,運用應物象形、五行、八卦、精氣神諸觀念構思其拳路,明顯非佛家之思致,而是吸收了社會上各色拳種才形成了這樣的結果。其中連拳本於岳飛、十三抓源於元代山西太原人白玉峰,更是該書業已聲明了的 。
此外,如上海大聲圖書局纂輯出版的《拳經》,《中國武術百科全書》也說是少林拳術之專集。但該書第二卷論潭腿、太祖長拳三十二圖、內家張三丰內家拳、外家少林宗法等。可見「少林拳」也者,有時甚至包括了張三丰內家拳而說。什麼拳都可納入其名下,所以說少林已成天下武學滙聚之海 。
不過,把內家拳包括進少林拳中畢竟是較晚期的現象。在明末,少林拳是以剛硬著名的。所以相對於「內家拳」而有「外家拳」之稱。
此一稱謂,起於康熙八年黃宗羲〈王征南墓誌銘〉。該銘說:「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以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仆,故別少林為外家」。康熙十四年,黃氏子百家複撰〈內家拳法說〉,昌明其藝。雍正十三年,曹秉仁編《寧波府志》記張松溪與少林僧比武事,也談到:「蓋拳勇之術有二:一為外家,一為內家。外家則少林為盛,其法主於搏人而跳踉奮躍,或失之疏,故往往得為人所乘。內家則張松溪之傳為正,其法主於禦敵,非遇困危則不發,發則所當必靡,無隙可乘。故內家之術為尤善」。這些記載,均將少林拳與內家拳相對來說,而且認為外家不知內家。
少林拳面臨這種內家拳崛起的挑戰,對應之道,仍跟碰到俞大猷而發現棍法已經不行了一樣,其辦法就是以敵為師,採擷內家拳之長。所以後來少林拳拳經中才會論敘內家的張三丰拳法。
故總結來說,少林武技首顯於唐初,以棍法為主。其拳名不甚彰,至明才漸大盛。不僅傳承棍法,而且開始刻意鑽研拳法,又廣泛吸收社會上各種武技,故越趨成熟,此其發展之大勢也。不過,也由於如此,少林拳,只是僧人習武有成而已,殊難謂其藝與佛教有何內在之關聯。
三、易筋經乃道教導引內功
跟少林拳比較有關係的,反而是道教思想。這是第三個問題,關於這個問題,我想藉用《易筋經》來做些說明。
一九一七年上海大聲圖書局另出了一種《少林拳術精義》,題達摩大師著、玉峰餘問犀繕校。卷首有李靖貞觀二年序、牛臯紹興十二年序二篇。書末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作於明天啓四年(一六二四年)的跋文,以及祝文瀾嘉慶十年(一○八五年)的序文。內分上下兩冊,內容也分為兩部分,一是服氣、行功、排打練習圖勢與說明;二是總論、內壯論、膜論、陰陽配合論、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神勇餘功等。
這本《少林拳術精義》,其實就是《易筋經》的翻版。改成這個名稱,適足以看出《易筋經》在當時人心目中的地位,認為它就代表了少林拳術之精義。
不過,清朝流傳之《易筋經》也有許多不同的本子。其一體例如上。另一本載十二圖勢,一般又稱為《易筋經十二勢》,凡有韋陀獻杵三勢、摘星換斗勢、倒拽九牛勢、出爪亮翅勢、九鬼拔馬刀勢、三盤落地勢、青龍探爪勢、餓虎撲食勢、打躬勢、掉尾勢等。
這些勢,其實均非攻擊或禦守的架勢及招式,而是導引的姿勢。正如另一本《易筋經》上記載的靜功十段、動功十八式、神勇八段錦也都是導引勢那樣。
為什麼少林寺的拳法秘笈卻大談導引呢?
《易筋經》篇首雖有李靖之序,但前文已說過該序乃後人偽作。牛臯之序同樣出於偽造。凌廷堪說:牛序自稱「宏毅將軍湯陰牛臯鶴九甫序」,但牛臯為汝洲魯山人,非湯陰人,亦不字鶴九。宋代更無宏毅將軍、鄂鎮大元帥等官號。序中又云:「徽欽北狩,泥馬渡江」,然而欽宗廟號乃紹興三十一年乃定者,序既自稱作於紹興十二年,焉能預知欽宗廟號?牛臯卒於紹興十七年,卒時欽宗尚在。又,序謂牛臯為將,乃應岳飛之募,亦誤。臯初隸田師中。序中云云,全與史傳不合。徐震則考證道:牛臯序文中談到宋高宗「泥馬渡江」,斯乃小說家言,並非史實。其序自署紹興十二年作,並藏其書於嵩山石壁中;可是紹興十一年,宋已將河南割給金國了,牛臯又怎麼可能在次年去嵩山藏書呢?類似的考辨,清周中孚《鄭堂讀書記》亦曾論及,可見清人即已不信其書是唐宋傳下來的。現在因該書有天台紫凝道人宋衡序,故《中國武術百科全書》認為其書即宋衡所撰。
案:宋衡序文寫於天啓四年,然台灣國家圖書館曾藏有述古堂錢遵王抄本《達摩易筋經》,即收有宋衡「後跋」。錢遵王與宋衡年代相仿,又為藏書大家,若該書遲至天啓間始出,遵王不應珍重乃爾,亦不應毫無鑒識能力。故由錢遵王之抄本,可以推想題為達摩所傳之《易筋經》,出現年代當在此稍前。前曾談及程宗猷說少林本以棍法聞名,明末才努力鑽研拳術。其時代在萬曆年間。因此,《易筋經》可能就是這個時候被造出來,用以改良少林拳法的。
其書甫出,天啓崇禎間猶未大行,錢遵王、宋衡,應該都是熱心的推介宣揚者。一九六八年台灣自由出版社所印《真本易筋經、秘本洗髓經合刊》,另有順治辛丑海岱遊人張月峰敘記 。蕭天石〈重刊易筋洗髓二經例言〉複云其所據者,為蔣竹莊家藏明版本刻本。則是明末傳抄刊印者已不乏其人。不過,明代已有刻本之說是可疑的,蔣竹莊藏本也不可能是明刻的。且相較於黃宗羲、黃百家對當時少林拳勇的描述,似乎《易筋經》仍在剛推廣階段,對天下傳習少林拳者也尚未發生風行草偃、轉移風氣之作用。少林拳藝,當時仍以剛猛、搏攻、跳踉奮躍見長。
可是這種拳風在當時也正遇到空前的挑戰,無論是黃宗羲的〈王征南墓誌銘〉或曹秉仁《寧波府志》,都提到另一種以靜制動、內斂的拳術,而且評價在少林拳之上。這種內家拳術的崛起,事實上是一時風氣,如太極、形意、八卦這類拳術,其後均由此風氣發展而成;同時大儒顏元亦學運氣術,往往「夜中坐功」,並習雙刀單刀(見《顏習齋先生年譜》)。面對內家拳之崛起,少林拳遂不得不有所更革。或者說,內家拳之崛起,代表著一種時代新思潮,少林拳也在這一思潮中形成了變革。
內家拳之興起,乃是導引運氣理論與武術的結合。明末清初以前,所有武術著作都沒有練氣的講法。即使是戚繼光的《紀效新書》也沒有這類言論。但明末清初以後,練氣,卻成了普遍之觀點與功法。
乾隆間王宗岳(一七六三至一七九五)〈太極拳論〉明言使拳應「虛領頂勁,氣沈丹田」。同時期萇乃周(一七二四至一七八三)《萇氏武技書》也在論拳法時大談〈中氣論〉〈行氣論〉〈養氣論〉,謂練拳者必須「練形以合外,練氣以實內」「神與氣合,氣與身合」。一些武術名家,如康熙雍正間的甘鳳池,《清史稿.甘鳳池傳》說甘氏「善導引術」「拳法通內外二家秘奧」;乾隆時的唐際之,《清稗類抄.技勇類》說他「能運氣。運氣到處,有硬塊墳起如核桃,刀石不能傷」。
一些民間宗教教派,如乾隆時八卦教張百祿,據《軍機處錄副奏摺》說其教徒「拜張百祿為師,學拳運氣」「學八卦拳,並授運氣口訣」;嘉慶初,天理教任四等人「學習義和拳棒」,並「運氣念咒」;嘉慶八年,離卦教首領張景文教授徒眾,「同教中有僅只念咒運氣,學習拳棒者」,直到道光間,該教仍教徒眾「每日坐功運氣」。而這個教即與少林頗有關係,據《那文毅奏議》說,嘉慶間離卦教徒張洛焦,曾習金鐘罩,時常來往少林寺。足證運氣之說已流衍天下,且往往與宗教結合,少林亦受此風氣之籠罩。故《清稗類鈔》說:「少林拳法有練功術,運氣於筋肉,則脈絡突起,筋如堅索、肉如韌革,刀擊之不能傷也」,鄭板橋也說湖北魏子兆「遇少林寺僧,授以運氣傳神之訣。魏習之數年,周身堅硬如鐵」,運氣時,雖刀斧不能傷。其狀大類前面所述及的唐際之。
這種重視氣的新武術觀,必然會將武術由形體動作、趨避騰挪、技巧姿勢、力量速度,轉向內部之血氣運行層面,此所以稱為「內家拳」。內向化,成為這個時期一種重要的趨勢。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