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三國大傳:諸葛對司馬
三國大傳:諸葛對司馬

諸葛亮一生的分水嶺是西元二○七年。這一年已走過了二十七年人生歷程的諸葛亮來到了人生的轉捩點——劉備三顧茅廬請他出山。這個顛沛流離晴耕雨讀了半生的青年,開始步入了漢魏百年大混戰三雄逐鹿天下的大舞臺,而且很快便成為了這個時代中際會風雲不可或缺的人物。以他的生命為紙筆,譜寫了一曲悲壯淒美千年不絕的人生頌歌。

一、英雄的政治軍事編年
諸葛亮一生五十四年。前二十七年的流離耕讀求學,是為半生清靜半生苦;後二十七年的政治軍事生涯,是半生嘔血半生勞。劉備的三顧茅廬,孔明從山野農夫出仕從政的時間,恰好在他一生五十四年的中軸橫切線上,把他的一生界限分明地切成了兩個等長的線段。
在諸葛亮追隨劉備,開始從軍從政的二十七年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時期:
第一個時期從西元二○七年他出山開始到西元二一四年這七年間,主要幫助劉備在荊州站穩腳跟,擁有並鞏固這塊以圖發展的根據地;
第二個時期從西元二一四年劉備入益州兵阻雒城始,到西元二二二年這八年時間,諸葛亮主要幫助劉備攻奪、平定益州,組建蜀漢政權,奪取漢中,輔佐劉備治理蜀中內務;
第三個時期是從西元二二三年受劉備白帝托孤到西元二二七年這四年間,諸葛亮主要料理猇亭戰後事宜,與東吳重新和盟,出師雲貴平定南中,準備北伐;
第四個時期從西元二二八年第一次北伐始到西元二三四年去世止,計六年的時間。這一期間既擺脫不了內政,又連續六次北伐,終於勞累病逝於五丈原前線軍營。
如果我們分年度來看諸葛亮的政治軍事編年歷程,就可看出他在二十七年間到底做了多少事情。
西元二○七年他剛剛出山,才是二十七歲的一個山野青年,就成為劉備集團的軍師,指揮作戰。在兩年內一連燒了三把火:火燒博望、火燒新野、火攻赤壁。第一年剛出山就幫助劉備清理管地戶口,既增加稅收又可補充兵員。在荊州當陽被曹軍打敗後,便奔走於荊吳之間,聯合劉表長子劉琦的兵力,說動孫權聯盟火燒赤壁,奪取江南四郡,用兩年的時間就為劉備創造了第一塊根據地。既要參與根據地的政權建設,還要指揮軍事設防,鞏固同東吳的外交。這絕非他的一人之力,但沒有他的政治智慧,則劉備集團絕無此業績。
西元二一○年周瑜去世,魯肅接任,諸葛亮一方面去江東弔唁周瑜,又要重新搞好外交接續。西元二一一年劉備入蜀,諸葛亮與關羽留守荊州,鞏固後方。西元二一四年,劉備兵阻雒城,隨軍軍師龐統戰死,諸葛亮赴前線,留關羽守荊州。諸葛亮率趙雲、張飛一路連克巴東、江陵、巴西、德陽四郡,佔領了東川的軍事重鎮後,與劉備會師雒城,設計大破益州守軍,活捉主將張任,然後揮師直攻益州首府成都。諸葛亮以軍師將軍身分領益州郡太守。他既要統軍,又要處理益州首府的行政事務,開始以法治蜀,平定蜀中地主集團與劉璋舊部的不間斷地反叛,同時努力與蜀中地方政治勢力建立統一戰線。法治加鎮壓加統戰三管齊下,使蜀中很快平定下來。
西元二一五年吳蜀因借、討荊州的歷史遺留問題交惡,重啟戰端。諸葛亮參與外交事務,雙方以湘水為界,蜀西吳東各據一方了事。西元二一九年,蜀軍大敗曹兵奪取漢中,劉備稱漢中王。同年,關羽發動襄樊戰役,此役直接使蜀漢全部失去荊州,諸葛亮分三步走發展戰略和北進中原的橋頭堡陣地失去。這也是迫使諸葛亮後期只能由西路攻魏北伐,歷盡艱辛勞苦而功效甚微的一個重要原因。
西元二二○年曹操去世,曹丕廢漢自立稱帝。蜀漢政權的重要謀主法正去世,把所有軍政事務都壓在了諸葛亮一個人身上,以至於他不得不日不足夜以繼之地處理公務。西元二二一年,劉備於成都稱帝,國號蜀漢。諸葛亮任丞相。西元二二二年,東吳在猇亭大破蜀軍,劉備退守白帝病倒。這次戰役令蜀漢元氣大傷,損失了全國兵力的一半。劉備真的回不了成都,他怎麼向蜀中父老交代?諸葛亮一個人在蜀中處理數萬死難官兵遺屬的安撫工作該當何等艱難?
西元二二三年,劉備病危,召諸葛亮白帝托孤。諸葛亮護靈回成都,劉禪即位稱帝。諸葛亮開丞相府,領益州牧,封武鄉侯,總領朝政。蜀漢政權從此進入了諸葛亮時代。
西元二二四年,也就是劉備去世的第二年,諸葛亮鑑於戰後損失慘重,元氣大傷,急需恢復,所以果斷地採取了「閉關息民」的政策,致力於發展經濟,恢復元氣,為平定南中做好準備。西元二二五年,諸葛亮親率大軍千里南征、兵分三路,會師滇池,徹底平定了南中叛亂。並運用民族政策來重組南中地方政權,發展南中經濟,並提拔若干少數民族幹部到中央政權工作,而南中基本實行了民族自治。這是諸葛亮一生中比北伐還要偉大的功績。
西元二二六年,魏文帝曹丕去世,明帝即位。諸葛亮一方面準備走西路過秦嶺北伐祁山,一方面做策反曹魏新城郡守將孟達的工作,力圖打通由東路進攻曹魏的路線,但功敗垂成,新城為司馬懿突襲所破,諸葛亮為打通東路伐魏的願望最後破滅了。
西元二二七年,諸葛亮上《前出師表》,率軍屯兵漢中,以漢中為大本營,準備持續發動北伐曹魏的戰事。
西元二二八年一出祁山,破三郡,收姜維。同年十二月二次北伐,糧盡無功而返。
西元二二九年三次北伐,收二郡,敗郭淮。諸葛亮因功復丞相位。
西元二三○年,曹魏三路攻蜀,遇大雨不戰而返。諸葛亮乘機派魏延深入西羌,進行第四次北伐,大敗魏軍。
西元二三一年,諸葛亮第五次北伐,在上邽大敗魏軍,又在鹵城打敗司馬懿。由於李嚴假傳班師聖旨而撤軍,諸葛亮在撤軍途中設伏兵,射殺曹魏一流名將張郃。
西元二三二年,諸葛亮認真總結多次北伐的經驗和教訓,深感糧草不足與運輸困難為問題的關鍵。於是屯兵漢中,休練士卒。一面囤積糧草,實行屯田就地解決軍糧,一面研製稱為木牛流馬的適合山地行走的小型運糧車,準備與曹魏長期作戰。
西元二三三年,又在漢中最前線建立了大糧倉,用木牛流馬運輸儲備軍糧於大糧倉,準備第六次北伐。諸葛亮北伐實際上只有五次。而西元二三○年北伐西羌可算做一次軍事行動,但因勢而發,算不算都可以。
西元二三四年,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六次北伐,駐軍五丈原,且臨戰屯田,準備與曹魏打持久戰。兩軍對峙百餘日,司馬懿堅決奉行堅守壁壘的戰略,魏明帝也嚴令不許出戰,一以貫之地採取拖垮蜀軍,等到軍糧不濟時,自收戰功的策略。因而連魏兵自己都譏諷自己說「魏人畏蜀如畏虎」。不幸的是,諸葛亮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軍中。諸葛亮去世前制訂好撤軍計畫,嚴令秘不發喪,秘葬於定軍山。蜀軍竟得全師而退,嚇跑了司馬懿。司馬懿追悔莫及,人譏「死諸葛嚇走生仲達」,司馬懿則自我解嘲說「我料生不能料死」。在見到諸葛亮行軍紮營佈陣遺址時,嘆為奇觀。
諸葛亮就這樣走過了自己一生的道路,他非但踐履了自己的「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諾言,且是死而不已,面對司馬懿這樣的老狐狸與強大的魏軍,諸葛亮尚能在死後保證蜀軍不受損失的全師而返,確實是聰明過人的一代軍師。遺憾的是,他懷抱著中原之志而正當壯年時節就過早地去世;不遺憾的是,他用自己的半生回報了劉備父子的二世情,用自己的才能幫劉備三分天下,也實現了自己三步走戰略的前兩步,出將入相,幾如一國之君。並留下了一段君臣知遇如魚水的千古美談。且受到世代尊崇,諸葛亮也不枉一生此行。這就是諸葛亮一生的簡要概述,以方便我們對他的二十七年政治軍事生涯有一個整體上的了解。下面對諸葛亮在不同時期的主要功業進行分述。

二、追隨劉備十六年的「三大功績」
在諸葛亮的二十七年政治軍事生涯中,又可以劃分為兩個分野鮮明的時代:蜀漢政權的「劉備時代」與「諸葛亮時代」。蜀漢政權在劉備去世前,是以劉備為主宰者的時代;在劉備去世後則是以諸葛亮為主宰者的時代。在劉備時代,諸葛亮是一個輔臣的地位;在劉備後時代的諸葛亮,是一個事實上的統治者、主宰者的地位。本處主要講述劉備後時代諸葛亮的功業與事蹟。
自從劉備在西元二○七年聘用諸葛亮,到西元二二三年劉備病逝於白帝城,諸葛亮陪伴了劉備十六年;劉禪即位後,又輔佐後主十一年,為劉氏政權的建立鞏固賣了二十七年的命。
清朝人李調元寫過一首詩《武侯祠》。詩中寫道:
南陽原是一名儒,魚水君臣萬古無。
孺子不才非治命,托臣討賊是良圖。
心悲王業三分鼎,力盡偏安六尺孤。
綿竹雙忠俱血食,可憐累世為捐軀。
李調元在這首詩中,簡略地概括了諸葛亮自際遇劉備之後的政治志向與王圖霸業的理想,和對諸葛父子兩世忠誠蜀漢的悲劇結局。觀諸葛亮的一生,自從荊州際遇劉備之後,確實初步施展了半生所學,在文治武功方面都為蜀漢政權的奠基立下了汗馬功勞。但在劉備時代,諸葛亮的所有作用的發揮都是有限的。因為劉備絕不是人云亦云的庸主,因而終劉備一生,諸葛亮都處於一種「客」的地位。儘管如此,諸葛亮在劉備時代的作用仍不可低估,用不著更多的理性分析,只要看一下劉備在際遇諸葛亮前後的狀況之不同就一目瞭然了。
在際遇諸葛亮以前,幾乎一切大事都由劉備一個人操持,儘管他已擁有了一個忠心耿耿,足資可靠的政治小團隊,也擁有了以關張趙為首的小小戰將群,但不過都是「聽喝」的,而沒有拿主見、出主意的。因而,儘管劉備苦戰奮鬥了二十三年,仍舊不過是一個屢戰屢敗,到處寄人籬下的部隊。但劉備的英雄之處似乎也正在於此:就像一隻永生的不死鳥,總是能夠令這個毫無實力的小團隊散而復聚,誰也無法把它徹底消滅。這一切都由於劉備一個人的政治凝聚力使然。
可是自從遇到了諸葛亮就不同了。只有兩年時間便擁有了大半個荊州這樣一個根據地,七年的時間就跨有荊益兩州加漢中,成了一方諸侯,實力已足以與曹操、孫權這兩個分別擁有北方與東方廣闊領土、兵精將廣的政治軍事集團對抗。
這不能完全歸功於諸葛亮,因為劉備本身這個團隊應當有個質的飛躍。但這些對於劉備而言,也都不過是一堆優良的磚瓦,他尚不能夠運用這些材料來構築起自己的政治大廈。諸葛亮來了,為他構想出一個宏偉的政治藍圖,而劉備的可貴之處在於能夠聽信一個一次仗沒打過,什麼官也沒做過的政治軍事處子、後輩的戰略構想,並親自組織實施,一般人是做不到的。一個已擁有二十餘年政治、軍事經驗的老梟,會把比自己小二十歲的毛頭小子當回事?但他正借此而成功,從此蛹蛻為蟬、蛇化為龍了。
劉備的這種龍蛇之變如果沒有諸葛亮的出山相助,如果他不能夠信用、重用諸葛亮,無論如何是很難完成的。那麼,這是不是有損於劉備的英雄地位與形象呢?小英雄以一己之智之力、一城一池、一戰一事之勝而稱雄一時;大英雄以用天下之智之力成就天下之業而稱雄萬代萬世。劉備與諸葛亮都稱得上大英雄。
諸葛亮在劉備時代的主要功業是:
其一,充當劉備集團的軍師、謀主。諸葛亮雖沒有實戰經驗,但很懂兵書戰策。戰爭有自己的規律,有自己的理性。可以衝鋒陷陣的勇士未必能成為將軍,能夠搴旗斬將的將軍未必能成為統帥。士卒有勇可稱便為勇士;戰將能征善戰便稱悍將;而無大智慧,不懂戰爭藝術的,則無論如何成不了統帥。劉備可稱為政治家,但稱不上軍事家;關張趙馬黃都是一流戰將,但也稱不上軍事家。在劉備集團缺少的是軍事家,所以很難成事。而諸葛亮則在劉備集團填補了這一致命的空白,所以,歷史稱劉備得諸葛亮如魚得水。諸葛亮最大的功績,是在劉備時代為這個集團的文武將士開拓了更加廣闊的舞臺,是靠自己的政治、軍事智慧,而不是經驗與個人的戰鬥能力。
其二,一個出色的外交家。劉備時代,諸葛亮在內政協調、外交周旋、折衝樽俎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他的價值和地位在蜀漢集團中正是由於他的不可替代性。尤其自赤壁之戰始,終其一生,諸葛亮在處理與東吳的關係上都是不可替代的。他一生的政治、軍事對手鎖定在曹魏集團,而不是東吳,所以他一生的聯吳抗曹。外交永遠為政治服務,孔明是深通這一原則的。儘管劉備時代在外交上,劉備也親自出馬,但功效甚微,大多是諸葛亮來辦這些事。尤其在策動赤壁大戰上,諸葛亮的外交功績是不可低估的。其他謀士文官就不行。層次不夠,與人談判就沒有分量;智商不夠,與人談判怎能有成就?只能落入別人的陷阱。諸葛亮就不同了,雖然年輕,但一出手便是卓然大家,沒有人敢看不起,無論曹操還是孫權,更不消說周瑜、魯肅了。
其三,政治穩定作用。劉備集團在赤壁之戰後,迅速擴張,一邊要健全完善自己的政權機構;一邊要加強地方管理;一邊要不斷地擴軍備戰;一邊要調整內部老班底之間的關係,與新加盟者、被征服者的關係,這些絕非是諸葛亮一人能夠完成的,但沒有諸葛亮,也絕非是劉備一人能夠完成的。尤其難能可貴的是,在對待新加盟的龐統與法正這兩個人的關係上,諸葛亮充分體現了自己的胸懷。這兩個人都屬於當仁不讓的人物,鋒芒畢露、咄咄逼人,而且又是諸葛亮的軍師、謀主地位的主要競爭對手,但諸葛亮是那樣的雍容大度,從不顯露出一點小家子氣,而是放手讓他們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如從荊州入益州,劉備便以龐統為軍師,征漢中便以法正為軍師,甘當「後勤部長」與大本營「守門人」。他們打不動了,自己再上。劉備青睞、重用、偏愛任何人,他都從不忌妒。正為此,從沒有人與他發生矛盾的。正由於諸葛亮本身的協調作用與表率作用、胸懷大度,所以劉備集團儘管迅速擴張,高層人員構成越來越複雜,卻沒有出現老團隊的分裂,也沒在新老團隊間發生重大事故。這不能不把功勞記在諸葛亮的名下。
在劉備時代的諸葛亮最值得令人欽敬的是,在處理與劉備個人的關係上,十分得體,從未因此而影響到集團的團結,這是很不容易的。儘管諸葛亮對於劉備的知遇之恩,終生心懷感激,直到輔佐他那個不成器的兒子也忠誠不貳死而後已。但在劉備生前,諸葛亮從不以與劉備的關係自居自大,而且從不形成個人依附關係,始終保持著自己的獨立人格。龐統可以與劉備相攻擊,法正可以不顧一切手段地諫阻劉備,但諸葛亮在劉備面前,始終以學生、晚輩的身分給劉備一份獨有的尊重。劉備對他言聽計從而不喜,一意孤行而不怨,真正做到了出以公心,事業為重。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