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一開口就讓人驚艷:關鍵句,一句就夠了
一開口就讓人驚艷:關鍵句,一句就夠了

第九章 孩子的話,嘮叨就完了
也許面對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裡或背著你大喊:「煩死了!」「煩透了!」只是你沒聽到罷了!

1.你屬於哪一類的「嘮叨型家長」?

身為家長,每天都可能有很多煩心事,最煩心的莫過於孩子的叛逆、不聽話了。殊不知,父母們也有讓孩子感到特別「頭疼」的地方和煩心的事兒,那就是父母的嘮叨。很多父母總在孩子身邊嘮叨個不停,這個怎麼樣,那個又如何……於是,很多孩子開始不耐煩,進而厭煩家長,甚至頂撞父母。
煩心的父母們哪裡會知道,孩子的不聽話、逆反,正是自己沒完沒了的嘮叨逼出來的!
聽聽吧,這些聲音很多父母肯定再熟悉不過:
「媽,我求您別說了!您說了好多遍啦!」
「知道了!您有完沒完啊,我耳朵聽得起繭啦!真是煩死了!」
「每天放學回到家裡,媽媽就嘮叨:快去做作業!今天有多少功課要做?作業是什麼?當我拿出作業本時,媽媽又會千叮嚀萬囑咐:把字寫工整了!把頭抬高點!腰挺直了!作業寫到一半時,媽媽還不忘時時干擾:做完幾樣了?題目做對沒有?抓緊時間,不要磨蹭!媽,您整天這樣在旁邊碎念,就沒有想過我怎麼能安靜下來做功課呢?」
「快點起床!動作要快,不然要遲到了!」
……
父母們看到孩子們這些心裡話,也許會感到委屈:我們再怎麼嘮叨,不都是為了孩子好嗎,不正是愛他們的表現嗎?他們為什麼不能理解呢?
確實,普天之下,所有的母親沒有不愛孩子的,但是,父母用嘮叨來表示愛,效果會怎樣呢?你嘮叨太多太久,孩子的耳朵真的起「繭」了。也許面對你的喋喋不休,你的孩子在心裡或背著你大喊「煩死了!」「煩透了!」只是你沒聽到罷了!
一個讓孩子產生「煩死了」的念頭的家長,教子話術顯然有待提高。父母要把話說到孩子心裡去,而不能靠一次又一次的重複和沒完沒了的嘮叨。俗話說:「好話不說二遍。」說十次不一定比說一次有效。父母要讓孩子聽話,首先必須改變嘮叨的習慣,掌握用一兩句話就能打動孩子的說話藝術。
家長嘮叨的原因不在孩子身上,而是在自身。父母要改掉嘮叨的壞習慣,就要勇於反思,從自身找原因。
大致而言,父母的思想、性格、觀念差異和教養方式等,會導致對孩子的嘮叨。
父母大多將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孩子身上,有的父母甚至將自己當年未實現的理想也寄託到孩子身上,想讓孩子去實現自己不能實現的理想。這樣的理想「位移」,十有八九會給孩子增添一股無形的壓力。孩子實現了父母的「理想」,當然是皆大歡喜,而一旦家長發現孩子沒有按照自己預期的步驟去做,便會為了加強「督促」,不自覺地就開始了「強化教育」——嘮叨。
據心理學研究分析,一般性格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容易嘮叨。嘮叨是不相信自己的表現,由於不放心,才會一次次地重複,就像有人出門的時候,不相信自己已經關好了門,還要重複去看一次一樣。軟弱和緊張型的家長不相信別人已聽見自己的話了,當然也不相信孩子會照著自己的話去做,所以要重複,要嘮叨。
觀念上,隨著孩子漸漸長大,接觸的事物越來越多,對事物逐漸產生自己的看法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而父母這一代,跟子女成長的時代不同,接觸的事物也有很大的差異,有些父母往往不能正視這一點,以老觀點、老辦法看問題,把自己奉行的觀點反復強加到孩子身上,而不從子女的角度去思考,更不瞭解子女在想什麼。
教養方式上,一些父母乃至祖父母驕縱、溺愛孩子,養成了孩子驕橫、任性、貪圖享樂的習慣和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不聽話是很自然的了。有的家長明顯感到言語教育不起效果了,又沒找到其他的好辦法,於是錯誤地認為,遇到孩子不聽話,一次不聽,就說兩次,兩次不聽,就說三次,三次不聽就說五次,直至十次八次,只要自己多說幾次,他們總會聽進去吧。
不同的家長,嘮叨的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總體上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關心呵護式嘮叨。
這是一種無意識的愛孩子的本能。父母認為這是為孩子好,為孩子著想。孩子還小,自控力差,做事常常顧此失彼,丟三落四,所以需要大人不斷提醒。以至於對孩子照顧得無微不至,事無巨細都會叮囑又叮囑:出門衣服要多穿;晚上睡覺要蓋好被子;吃飯時不要看電視;放學了不要在學校逗留,早些回來……這類家長把孩子當成永遠長不大的小不點,對孩子事事不放心,不敢放手讓他受點苦,去經歷風雨,不放心他獨立做事。嘮叨的結果是:孩子產生了依賴心理——反正有人提醒我。因而變得懶惰,散漫,沒有責任感。培養獨立生活能力成了一句空話。
催促命令式嘮叨。
有的孩子性格活潑,頑皮貪玩,在父母眼裡看來是不聽話、不自覺、不好管教的孩子。父母認為他需要有人催促,像皮球一樣,踢一下才動一下。於是,「該做作業啦!」「到睡覺時間了,該上床啦!」「不要在外面玩得太久,七點前要回家!」的命令聲在孩子耳邊定時響起。當然,對於還沒有養成良好作息習慣的孩子來說,適當的催促是應該的;但是,當催促過多過量,孩子就算聽從你的話了,也會在內心對你產生抵觸或怨恨情緒,疏遠了親子關係。
習慣批評式嘮叨。
特別是有些母親習慣了對家庭成員比如丈夫的嘮叨,自然也會以同樣的方式對待孩子。這也和性格有關,有些家長屬於那種喜歡說個不停的人,似乎一天不嘮叨就不舒服。這類家長會把嘮叨緊緊掛在嘴邊,怕孩子不上進,怕孩子還會再犯錯。但後果是,孩子在心理上與你的距離疏遠了,因為沒有孩子喜歡聽你不斷地批評和指責。
發洩不滿式嘮叨。
工作上的壓力,生活中的不愉快,人際關係的緊張,家庭的不和睦,對孩子的期望值太高等,都會影響父母的情緒,而父母的情緒又會直接影響到孩子。經常看到這樣的家長,孩子考試沒考好,就對孩子大發脾氣:「你看你,怎麼就這麼笨!人家某某都比你考得好!怎麼就這麼不爭氣!氣死我了!」「你怎麼就這麼沒出息呢,長大了去掃廁所算了!」這類家長實際上是在發洩自己的情緒,孩子成了他們的出氣筒。他們根本不去體諒孩子的心情,不去考慮孩子的心理承受力,最後受傷的只能是孩子。
你嘮叨的原因是什麼呢?你屬於哪一類的「嘮叨型家長」呢?反躬自省一下,是大有益處的,因為這有利於你自覺地改掉嘮叨的毛病,成為會說話的父母,成為受孩子歡迎和尊敬的父母。

2.喋喋不休,不如問到重點上

家長對孩子進行全方位的培養和教育,關鍵是掌握好說話的方式與分寸。如果對孩子反覆數落,喋喋不休地指責,使用的方式大多為機械地重複,時間長了,孩子除感到厭煩以外,更重要的是根本聽不進去。一項調查表明,「我最喜愛的父母是講話精練、有重點、不嘮叨」,這就是孩子們的心聲。
點燃熊熊烈焰,有時只需要星星之火;打動孩子的心,有時只需要隻言片語。家長對孩子說的話要發揮效力,要訣在於少而精。簡潔是智慧的鏡子,而嘮叨則是教子乏術的表現。因此,父母通過語言對孩子施以及時的、有效的引導時,要提高說話品質,減少嘮叨數量,使得每一句話都擲地有聲,都能說到孩子的心裡去,都能在孩子心中引起反響。
要想以最少的語言,達到最佳的家教效果,父母應該做到:尊重孩子;正確把握孩子的心理狀態;針對孩子的個性特徵;選對說話的時機;施以正確引導;講究批評的藝術;以身作則,教子先正己等。在本書後面的章節裡,將對這些問題展開詳盡的探討。
家長在特別想嘮叨的時候,最好先忍一忍,改變一下方式,試一試「把嘮叨變成提問」。有時候,孩子的某個做法明顯不對,家長儘量不要直接指責,更不要揪著小辮子不放,說個不停。與其直接向孩子說教「這樣做的壞處是什麼什麼」,還不如向孩子提問,「說說這樣做有什麼科學根據」,或「如果換種做法效果會如何」。在父母的提問和啟發下,孩子自覺地發現和改正自己的錯誤之處,那就再好不過了。
具體而言,父母把嘮叨變成提問,至少有三點好處:
其一,有利於融洽親子關係。父母一般都是高居於孩子之上的,很少和孩子平等地對話。如果父母能向孩子虛心提問,孩子肯定會受到震動,當然樂於給父母解答,不會感到厭煩。
其二,有利於激發孩子開動腦筋。提高孩子思考能力的方法之一,就是不斷地向其發問。孩子們有時做事情並沒有動腦筋,或是隨大流,或是隨意做;當他們聽到問題時,就必然要動腦筋思考,久而久之就養成了愛思考的良好習慣。
其三,有利於瞭解孩子目前的真實認知水準。提問之後,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一種是通過孩子的回答,瞭解了孩子目前的真實認識。如果孩子的認識是錯誤的,這時父母再進行教導,哪怕是現在開始嘮叨,也比一開始就嘮叨強。因為這時父母瞭解了情況,屬於「有的放矢」,而不是「心有成見」。還有一種更可能發生的情況是:孩子的回答不僅正確,而且非常精彩,大大超過父母原來的認知。這時父母反而會暗中慶倖「幸虧我們沒有先嘮叨,不然真在孩子面前現眼了」。
當然,家長向孩子提問時態度一定要和藹,更要虛心;不能擺著架子,把提問整成「提審」,變相為「審判式」嘮叨。

3.磨破嘴唇,不如動筆交流

孩子容易把父母說的話當成耳旁風,但如果你寫成文字,孩子就不會不注意了,這樣更容易觸動孩子的思想。如果你看過《曾國藩家書》,就會知道原來曾國藩用一份份感人至深的書信教育兄弟子侄,造就了曾門人才輩出的奇蹟。
大多數人往往把書信用在具有一定空間距離的交往中。尤其是現在,通訊工具越來越發達,人們寫信的機會也越來越少了,當父母和孩子同處一室的時候,就更覺得用不著寫信了。但在教育孩子方面,寫信是一個非常好的辦法。當你覺得和孩子進行口頭交流效果不太好的時候,當你希望自己的話語充分引起孩子關注的時候,就可以用這種方法,即使你和孩子近在咫尺。
有時,孩子回到家中,父母由於各種原因也忽略了與孩子交流。即使有部分家長想與孩子交流,但很多孩子不好意思將自己內心的想法當面對父母講。這樣就讓兩代人之間的溝通越來越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好像無力可施,有的家長乾脆把教育孩子的責任全部推給學校。其實,家長可以採取書信的方式和孩子進行交流。寫信能表達出父母內心中對孩子最真摯的情意,孩子在讀信的時候也能從字裡行間體會到父母對他的關愛,親情的激發就是一種珍貴的教育。當孩子給你回信的時候,他們也能夠充分表達自己心中的喜怒哀樂,並且在寫信的時候鍛煉文字表達能力。
父母與孩子以書信的方式進行心靈的溝通,應把握好以下幾點:
給孩子寫信要有真情。寫信給孩子之所以是一種好的交流方式,就是因為這種方式很感人,是父母真情的流露。如果父母不能傾灑真情於信箋上,寫信也只能流於形式。如可以把心裡話寫下來,放在孩子的床頭,但是別急著問他看了沒有或者看了之後怎麼想的。孩子肯定會看的,不過他看了之後可能什麼也不說。等到你又有心裡話了,可以接著寫第二封、第三封信。
掌握寫信時機。當有些事情父母無法說出口的時候,或者與孩子衝突升級的時候,父母與孩子寫信交流,可能比當面開口效果更好。因為父母寫信時心情會平靜下來,說出的話會中肯一些,而孩子看到父母的信,自然會有反思,可能會更容易理解父母的苦衷。
寫信要有重點。除了把該交代的事情說完外,還應提出要求與希望。寫希望要有側重點,每次最好提一兩點或兩三點,提要求不能太籠統,要有針對性,切合實際。如果要求太多,孩子在短時間裡難以做到,即使做了,也容易囫圇吞棗,落實起來也是紙上談兵。
鼓勵孩子回信。孩子回信,可以充分瞭解他的思想、學習等現狀,以便對症指導。況且,一封書信如同一篇作文,經常寫信,是練筆的好機會,有利於孩子作文水準的提高。特別是寫信可以鍛煉孩子的思維,增加條理性。同時,寫信可以練字,有助於孩子寫出一手好字。
給孩子回信要及時。書信要有來有往,不能只是兒女寫,父母不及時回。事情再忙,也要擠出時間給兒女回信,因為孩子在那一頭盼著呢!
還有一種交流的方式,就是使用便條。
便條是一種簡單的書信交流方式,內容都非常簡單,大多數都是一些臨時性的詢問、留言等,往往只用一兩句話就可以完成。
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們可能會有一些簡單的事情需要告訴別人,在因為某種原因而無法見到對方時,為了傳遞資訊,就可以採取寫便條的辦法。
便條是一種簡化了的書信,常用于朋友、同事或家庭成員之間。如果父母有什麼話要告訴孩子的時候,可以給孩子寫個便條;如果父母要對孩子提出什麼要求,也可以給孩子寫一個便條,然後再就便條的內容和孩子進行討論。如果孩子有不同意見,可以進行修改。
很多孩子都不願和父母談論自己的學習情況,可是,如果孩子每天回到家裡都能主動地向父母介紹一些學校裡的事情和自己的學習情況,父母一定非常開心。使用小便條,不僅可以給忙碌的父母帶來方便,而且還可以促進正常的親子交流,融洽彼此的親子關係,使孩子健康成長。

4.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雖然做父母的已經為孩子付出了很多,可是,越來越多的父母還是發出了這樣的抱怨:孩子怎麼離我們越來越遠了!我們都不知道他們每天在想什麼!
孩子們為什麼不想和父母說話呢?因為他們認為:「跟父母說也沒有用。」在孩子剛要開始說話的時候,很多父母都會用老祖宗留給我們的金科玉律「小孩子有耳沒嘴」來搪塞孩子想說的話。長此以往,孩子的心靈就會被封閉。在這種情況下,怎麼能夠聽懂孩子話裡的弦外之音呢?
如果你不知道孩子的哪些話裡面有弦外之音,那麼,就先看看下面的孩子是怎麼說的吧!

情景一
看見鄰居家的小朋友手中拿著一個霜淇淋,兒子抬起臉龐,天真地對爸爸說:「爸爸,天氣好熱啊。」
爸爸說:「怎麼會熱?」

情景二
媽媽對女兒說:「不要再看漫畫書了!」
女兒回答說:「媽媽不是說讓人快樂的書就是好書嗎?漫畫書讓我快樂,不也是好書嗎?」
母親愕然,只好回答了一句:「……作業寫完了再看吧。」

情景三
君君說:「爸爸,老師今天表揚明明了。」
爸爸說:「是嗎?那你可要好好向他學習啊。」
說完了這句,父親發現兒子的眼神竟有些黯淡。
……

父母們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的孩子已經學會使用「話外音」了?明明是想吃霜淇淋,卻不說想吃,而說天氣熱;本來是想看漫畫,卻不說自己想看,卻反問父母「媽媽不是說讓人快樂的書就是好書嗎」;本來是想要得到父母的表揚,卻不說,而是告訴爸爸「老師今天表揚了明明」……
為了聽懂孩子的話,為人父母者首先就要聽懂孩子的「話外音」,仔細琢磨孩子的「話外音」,當發現孩子的表達不再直白而是有些拐彎抹角的時候,一定要給予深深的理解,聽懂孩子的「話外音」。
有些家長可能會覺得,孩子這麼小怎麼就學會這樣說話了,這都是從哪裡學的呀?其實,孩子能夠通過一些非正面的描述來表達自己的想法,並不一定就是孩子學壞了。從某種意義上說,孩子有了這樣的舉動,只能說明孩子的思考能力加強了,思維活躍程度提高了。
當孩子已經學會了「話外音」這一表達方式的時候,父母用不著為此大驚小怪,要以平常心對待,搞明白孩子的的真正意圖,這樣才不會給孩子造成不適感和挫敗感,才能實現和孩子的暢通交流。

5.善問、巧問、啟發式提問

作為家長,要學會「問」!因為「問」也可以引導孩子成功。
不同的問話方式體現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我們可以從下面的問話中,看出其中的差異:

問話一
孩子幼稚園放學了,傳統式媽媽來接孩子。
媽媽:今天在幼稚園吃什麼了?
孩子:雞蛋湯、香蕉、飯……
媽媽:你今天學什麼了?
孩子:老師教我們畫畫,我畫了一隻小青蛙,老師還表揚我了呢!
媽媽:今天,有人欺負你嗎?
孩子:沒有!
媽媽:今天老師安排了什麼作業?
孩子……

問話二
孩子幼稚園放學,開放式媽媽來接孩子。
媽媽:你今天過得怎麼樣,開心嗎?
孩子:今天我們做了壘城堡的小遊戲,很有意思,我們都開心極了。
媽媽:今天發生了什麼有趣的事嗎?
孩子:做遊戲的時候,皮特不小心摔了一跤,我們都笑了。
媽媽:你今天給小朋友們展示了什麼作品?
孩子:我今天畫了一幅世界和平的圖畫。我帶回來了,你回家可以看看。
……

通過比較,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父母比較關注孩子的生活情況和學習情況,而國外父母則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孩子的情緒、興趣和能力的培養上。


傳統型媽媽的關心本來是無可厚非的,但是,這樣的提問方式會讓孩子過多地關注自己的生活和學習過程,而將自己情緒情感的變化忽視掉。開放型媽媽的問話方式,更容易讓孩子產生聊天的欲望,一旦有了表達的意願,孩子就會對自己的所作所為有所感觸,會對明天的生活產生嚮往。她的提問方式,內容具體而明確,孩子知道如何回答。在這個過程中,孩子說得多,這對父母進一步瞭解孩子的學習情況、活動情況是很有說明的。
生活中,父母幾乎每天都會給孩子提出這樣、那樣的問題。比如:早上送孩子上學時、下午接孩子放學時、在家吃完飯的時候等等。父母要利用好這段與子女共處的時間,多創造良好的機會對孩子進行「提問」,因為,多「問」也有助於孩子的成長。

6.千萬不能嘲諷孩子

在孩子身上,父母最希望看到的是成長與進步。從父母那裡,孩子最希望得到的是讚賞和鼓勵。不明智的父母對孩子一句公開的嘲笑或諷刺,就可能使孩子失去自信。因為,沒有什麼比父母的嘲笑或諷刺更能打擊孩子的自尊。
每個孩子都有他的優點,也有其弱點。當弱點顯現,導致他在某件事上失敗時,有些父母就會對孩子採取嘲笑和輕蔑的態度去數落他、貶抑他。
父母的用意可能是想刺激孩子的奮發心,使他再次振作起來,可是這樣做不但無法產生正能量,反而會導致不良的結果。
孩子連連挫敗,他自己已感到非常失望,希望得到安慰,此時,父母不但不加以鼓勵,反而一再數落他、譏笑他、貶抑他、小看他,這樣只會使孩子更加失去信心、繼續失敗,一直到完全陷入絕望的境地中。
一些遭受父母嘲諷的孩子,長大後會變得畏首畏尾、膽怯、沒有自信。另一個極端就是當孩子挫敗時,卻受到父母的嘲諷,便會對父母產生怨恨而耿耿於懷,由於害怕,故只能將對父母的輕視懷恨隱藏在心底,等到他長大後,往往會找機會加以報復。
習慣以諷刺的態度批評孩子的父母,是不可能獲得孩子對他們的真心尊敬的。父母想激勵孩子,可以用稱讚、鼓勵、循循善誘的教育方法。千萬不要說孩子的壞話,挖苦孩子的缺點,數落孩子的過失,更不要為孩子貼上標籤。因為一旦貼上了,周圍的人都認為他是一個無可救藥的孩子,包括孩子自己在內。
西方教育專家不贊成責備孩子,更不主張把責備作為一種教育孩子的手段或方法。而在亞洲國家,許多父母對孩子總是責備多於賞識與鼓勵。
有許多父母為糾正孩子的缺點,總是先情緒激昂沒完沒了地責備孩子。有的父母講,最初他們是對孩子「因不責備就不改」而責備,後來因孩子「即使責備也不改」而苦惱,最後又因孩子「不可救藥」而放棄不管了。
一味地責備,不用說孩子,就連大人也會失去信心的。這樣下去,只能培養出因設法保護自己而產生反抗心理的孩子。
對孩子而言,無論是缺點還是優點,如同我們現在再也不能改變我們的過去一樣,是既成事實的東西,無論如何是不能否認的。我們所能做的只有反省過去,從中吸取經驗教訓,以便重新沿著正確的方向努力。
諷刺,會傷害孩子的自尊;譏嘲,會打擊孩子的信心。作為合格的父母,給予孩子的應該是讚賞,因為只有讚賞才能讓孩子樹立人生的自信;作為成功的家長,給予孩子的應該是鼓勵,因為只有鼓勵才會讓孩子釋放生命的潛能。

7.不要對孩子說要求過高的話

教育孩子是父母的天職,對孩子提出適當的要求有利於孩子的成長。然而父母過高的要求、過多的期待,甚至過嚴的苛求,卻會對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傷害。因此,父母應當用平常心看待孩子的成長,不要對孩子說要求過高的話。
俗話說:「人比人,氣死人。」家長自己都明白,鑒於各種因素影響,人之間是不可比的。但有的家長自己不和別人比,卻常拿孩子去比。而這種對比,對孩子的成長是極其不利的。如果孩子沒有受到足夠表揚,卻老是被和別的同齡人相比,他便會感到受了「冷落」,很長時間都會鬱悶,會避開父母,甚至對家長產生對立情緒。
當孩子失敗、失意的時候,父母不應拿別人和他做比較,這只會引起孩子的逆反,進而導致他的自卑,傷害了孩子脆弱的自尊,對孩子一點幫助都沒有。孩子在這個時候需要的是家長的體諒和安慰。一個微笑或是拍拍他的肩膀,都會讓他重新振作起來。讓孩子在挫折中堅強地站起來是我們每一位做家長的責任。
在高期望值的支配下,父母評判子女好壞的標準嚴重失衡,孩子教育成敗多是以成績好壞來衡量。「小孩成績好,一『好』遮百醜。」孩子功課落後,這樣的消息比股市暴跌還要讓他們難過。於是,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集中到一點——考試成績。只要考試成績好了,什麼都好說;如果考試成績不好,怎麼都不行。
在這種心態驅使下,家長們對學習好的孩子,極盡嬌寵。成績沒有達到家長要求的孩子,「你真蠢」、「沒見過你這麼傻的」此類咒罵劈頭蓋臉,整天不絕於耳,整個家庭被愁雲悲霧籠罩著,失去了往日的歡笑和溫馨。
孩子對自己的認識和評價大多是依據他人對自己的評價而得來的。也就是說,在孩子尚未形成對自己的穩定的評價時。外界的批評或表揚,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的情緒和行為。然而,許多父母卻不願把表揚、讚賞帶給孩子。他們以為,只有「嚴厲」才會對孩子起作用。甚至把「嚴格」理解為態度生硬甚至對孩子進行責罵、訓斥,把嚴格與鼓勵、讚賞截然對立起來。他們沒有認識到表揚、讚賞的獨特魅力。
不要對孩子說要求過高的話,因為那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不要對孩子說要求過高的話,因為那樣只能損害孩子的身心。以平常的心態對待孩子,就不會對孩子提出苛刻的要求;以客觀的眼光看待孩子,就不會對孩子制定過高的目標。每個父母都應該明白:要求適當,才會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目標合理,才能夠促進孩子成長成才。

8.好孩子是「誇」出來的

對孩子的行為進行適度的讚美和讚賞,能讓孩子保持一種好的心境和狀態。未成年的孩子對自己的看法完全取決於周圍人的評價,特別是父母的評價,哪怕是一句話,或者是一個眼神,都會對孩子產生終生的影響。
你對孩子的評價是負面的,那麼孩子就會朝負面去發展。作為父母,多多讚賞你的孩子,他就會按照你心目中的形象和標準來要求自己。多向孩子豎大拇指,多向孩子灌輸他是好孩子、他是最棒的,那麼他必然就按照你對他的這個評價來規範自己的言行。所以,多對孩子說一些鼓勵讚賞的話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的自信心。有了自信,就可以促使孩子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獲得積極快樂的人生。父母最大的錯誤,莫過於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千萬不要說「笨蛋」「我看你沒救了」「把你的嘴閉上」之類的打擊孩子的話。
在面對孩子的時候,千萬不要吝嗇我們的表揚,只有讓孩子學得更開心,更有自信,他們的學習才會事半功倍!
不管是誰,不管多大年紀,都會希望聽到別人的讚賞。即使是成年人,也喜歡得到別人的讚賞,何況是尚未成年的孩子?所以,當孩子正確地回答你的問題,或者提出了一個好的創意時,你都要用愉悅肯定的語氣給予他真誠的讚賞。
不管是在生活中,還是在學習中,很多家長都喜歡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進行比較,而且,還經常會在別人的面前數落自己的孩子。「你看看人家,成績多好。」「你怎麼就總趕不上。」「你成績要是有他一半就好了。」
對孩子來說,是非常希望得到父母的讚賞的,作為父母,就不要吝嗇自己對孩子的讚賞,尤其是對年齡小的孩子。很多父母經常會用成人的眼光去看待孩子的行為,認為沒有幾件事是值得讚賞的。其實,對於孩子來說,將一些「簡單」的事情做好,已經是很不容易了。
良好的習慣和驚天動地的成績就是由這些「簡單」的行為累積成的!因此,只要有助於培養孩子良好的習慣,有助於增強孩子的自信心,父母就要慷慨地給予讚賞。孩子的年齡愈小,給予的讚賞就要愈多。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