帳號
密碼

 

 


首頁 > 風雲時代出版社 > 心雲投影—星雲大師傾談人生修行
心雲投影—星雲大師傾談人生修行

前言

1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如此恬淡平適,是一代高僧星雲大師的內心寫意。星雲大師在講道中談起自己的一生,他說:「我一生沒有遺憾,希望你們也能得度歡喜。」
星雲大師的佛學開示語重心長,倍感親切,發人深省,釋發學識精義,對大眾的人生拓展、學業、事業、生活及修養心性諸方面進行分析和指導,可謂是「佛光普照三千界,法水長流五大洲」。而他宣導的「人生十修歌」,更是將歡喜與融和、同體與共生、尊重與包容、平等與和平、自然與生命、圓滿與自在、公是與公非、發心與發展、自覺與行佛等推向了高潮。

2
佛家認為,我們的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佛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也就是說,修行如果與生活脫節,就算學再多的佛法,也是沒有用的。
星雲大師說,普通人對禪的認識的最大誤區之一,就是把做事與修行分開。其實,黃粟禪師開田、種菜;溈山禪師和醬、採茶;石霜禪師磨麥、篩米;臨濟禪師栽松、鋤地;雪峰禪師砍柴、擔水;還有仰山禪師的牧牛、洞山禪師的果園等,都說明了一個道理:禪在生活中,生活才是禪。
禪宗的要義有一條就是:坐也禪,立也禪,吃飯、喝水都是禪,日常生活即是禪。佛家的修行並不是總要坐在那裡閉目默想,或者一味地敲著木魚念經,吃飯穿衣、一言一行都是修行。修行就是修心,修持一顆平靜的心,心放正了,一切都會一帆風順。
生活其實很簡單,就是活在當下;修行其實也很簡單,就在身邊。生活中處處體現修行,修行時時出於生活。處處圓融,隨緣自在,這就是生活,這就是修行。
修行有很多內容,特別是當今這個物欲橫流的世界,人們比任何時候都要經受更多的誘惑。如果不能有一個正確的是非標準,不能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我們隨時都可能成為欲望的奴隸,從而在人海中迷失自己。因此,每天每時我們都要記住:我們是在進行一場修行。

3
閱讀書中星雲大師鼎力推薦的佛家十修偈語,跟著作者深入淺出地理解偈語諭示,你就能看到星雲大師就一般人所關心的財富、教育、健康、家庭、成功等人生課題展開的真理和智慧。書中,作者循序漸進、通俗易懂地引領讀者親炙大師真誠與慈悲的人文關懷與生命關注,透過精闢又易於為普通人接受和理解的分析,可提供現代人更宏觀的視野以及更深層的省思。
讓我們一起踏入修行之路,一條通往人類內心最深遠處的道路。在這條道路的盡頭,我們可以找到一種智慧,這種智慧能夠讓我們瞭解生命的真諦,使我們的生命達到充滿喜悅的圓滿狀態。
花開結果,即是菩提。如果能學會用一顆佛心來感悟人生,那麼在塵事中,你就會慢慢地修煉成一朵花,人生也會變得更加幸福快樂。

第一章 一修:人我不計較,寬容遍法界
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星雲大師

1.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星雲大師說:「不論是學佛還是處世,包容的智慧都彌足珍貴。」真正的佛法,對於世間的一切都是恭敬的,這是佛的精神。所以,即使你不信佛法,也應該學會佛法宣導的包容精神。
禪宗有一則公案。

有位將軍向白隱禪師問道:「真的有天堂和地獄嗎?」
禪師反問:「你是做什麼的?」
「我是一個大將軍。」
白隱禪師大喝一聲:「是誰有眼無珠請你當將軍?你看來倒像是個屠夫!」
將軍聞言怒不可遏,拿起腰間的刀做勢要砍向禪師。禪師即說:「地獄之門由此開。」
將軍驚覺自己失態,即收起嗔怒心,向禪師作禮。
禪師說:「天堂之門由此開。」

現代社會,寬容是必須修煉的一門人脈課。學會寬容,就學會了做人的責任。
「相逢一笑泯恩仇」是寬容的最高境界,能做到的人並不多。但即使如此,我們也不應放棄這種追求。因為忘卻別人的過失,以寬容的心態對人,以寬闊的胸懷回報社會,能夠形成利人利己、有益社會的良性循環。
屠格涅夫曾說:「不會寬容別人的人,不配受到別人的寬容。」所以,如果你能寬容別人,那麼在自己有過失或錯誤的時候,也往往能得到他人的寬容。
「雖然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這是法國啟蒙思想家伏爾泰的一句名言,體現了對「異見」的胸懷,是一種高層次的包容。
其次,要做到合作和良性競爭,寬容是最基本的要求。
人和人對事物的理解總會有些不同,所以我們一定會遇到不同意見。如果不能寬容地對待別人的異議,我們將寸步難行;相反,如果能夠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異、真誠相對,就能擁有良好的人際關係。

有個人經常與人發生口角。後來,他向一位大師請教:「我總是容易和別人發生矛盾,因為他們總是拿出一些我不能接受的意見,您說我該怎麼辦?」
大師想了一會兒,說:「你說水是什麼形狀?」
此人搖頭說:「水哪有形狀?」
大師問:「我把水倒進杯子裡,水難道還沒有形狀嗎?」
這人似有所悟,說:「我知道了,水的形狀像杯子。」
大師又說:「如果我把水倒進花瓶呢?」
這人很快又說:「哦,水的形狀像花瓶。」
大師搖頭,又把水倒入一個裝滿泥土的盆中,水很快就滲入土中,消失不見了。這時,大師感慨地說:「看,水就這麼消失了,這就是人的一生。」
那個人沉思良久,忽然站起來,高興地說:「我知道了,您是想藉此告訴我,我們身邊的人就是不同的容器,想與他們相處得好,就要把自己變成可以倒入各種容器中的水,是不是這個意思?」
大師微笑著說:「你現在已經有所得,但還不完全正確。」
看著重新陷入迷思的信徒,大師接著說:「水井裡的水,河裡的水,海裡的水,雖然有不同的形態,可它們都是水。」
這個人恍然大悟:「人其實也應該像水一樣,能夠順應和包容外界的變化,但永遠不改自己的本色。」
大師笑著點了點頭。

對於別人的不同意見,我們應該像水一樣去包容、改變。水之所以能在不同的環境中存在,就是因為水「不較真」。它沒有自己的形狀,卻從來不改變自己的本質。道家也非常推崇水的意義,說「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其實也是在讚嘆水的寬容。
包容的力量是巨大的。批評會讓人不服,謾罵會讓人厭惡,羞辱會讓人惱火,威脅會讓人憤怒,唯有寬容讓人無法躲避、無法退卻、無法阻擋、無法反抗。

2.慈悲為懷,與人為善
佛說:信佛,學佛,不是為自己,乃是為了一切苦海中的眾生。
星雲大師在談到他對佛的理解時曾說:「最壞的人,也曾做過許多好事,而且不會永遠壞;好人也曾做過許多壞事,將來也不一定會好。如此我們反覆思索,所謂的冤親、賢愚,這許多差別的概念,自然就會漸漸淡了。這絕對不是混沌,也不是不知好壞,而是要將我們有始以來的偏私差別之見,以一視同仁的平等觀念罷了!」
佛曰:放下屠刀,可以立地成佛。善惡只在一念之間。從本性上看,每個人都是一樣的!
佛家典籍《寶鬘論》中說:「每日三時施,三百罐飲食,然不及須臾,修慈福一分。天人皆慈愛,彼等恆守護,喜樂多安樂,毒刀不能害。」

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在外雲遊。一天,他在山上林下打坐,忽然一隻受傷的野兔逃到禪師座前,禪師便以衣袖掩護這隻死裡逃生的小生命。
不一會兒,一個壯士氣喘吁吁地跑來向禪師索討野兔:「請將我射中的野兔還給我!」
禪師帶著耐性,慈悲地開導那個壯士:「牠也是一條生命,放過牠吧!」
壯士不滿地說:「要知道那隻野兔可以當我的一盤菜哩!」
無論禪師怎樣勸解,壯士始終不依不饒地和他糾纏。禪師沒有辦法,拿起身旁的戒刀,把自己的耳朵割下來,送給貪婪的壯士,並且說:「這兩隻耳朵,夠不夠抵你的野兔?你可以拿去做一盤菜了。」
壯士嚇了一大跳,終於覺悟到殺害生靈是件殘忍的事。

玄素是唐代的一個得道高僧。有一次,一個惡貫滿盈的屠夫心血來潮,效仿別人想要供請玄素。人們都認為玄素肯定不會去,但玄素毫不猶豫地就去了。人們對此很不解,向他詢問緣由。玄素回答說:「佛性平等,賢愚一致,可度者,我即度之,有何差別。」
「心懷天下蒼生,時時克制世間名、利、情的襲擾,用堅韌不拔的毅力勤奮精進,追求真理,修得的無窮的智慧以慈悲善良的胸懷普度眾生,引導大家脫離人生為名利無休止爭鬥的苦海……」這就是佛的境界。
學佛修行之可貴,在於常湧慈悲心,視萬物與我一體,同體大慈力,同懷大悲心,即使在境界現前時,亦能超脫凡情、俗念,拂逆困厄,而不變道心。」如果人人都有一顆慈悲心,這個世界會越來越溫暖,處處充滿愛和友善。我們應該有一顆慈悲為懷、與人為善的佛心。

3.不念舊「惡」,感化他人
星雲大師認為,不念舊惡,既是包容別人,也是感化他人。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做到這樣,這個世界就會多出幾分仁愛,而少去許多的怨恨。

漢末三國的宛城之戰中,張繡投降曹操後,又趁曹操不備伺機發難,殺了曹操的長子曹昂、侄子曹安民和愛將典韋,就連曹操自己的左臂也被張繡的士兵亂箭射傷,險些死在亂軍之中。這可算是曹操戎馬生涯中少有的幾次險境之一,兩人間的仇怨不可謂不深。
後來,張繡為躲避袁紹的報復,再次向曹操投降時,曹操仍非常熱情地迎接他。
曹操的一個部下進言道:「張繡與您有大仇,為什麼不殺了他呢?」
曹操卻說:「張繡當初之所以能給我損子折將,那是因為他有本事,是個人才。」因而不僅既往不咎,未報殺子之仇,還與張繡結成了兒女親家,並封張繡為揚武將軍。

劉備、孫權、曹操,漢末三國的三位君主中,曹操是被人詬病最多的,但魏國卻比蜀吳兩國更強大,這當中曹操不念舊惡的品格無疑幫了他大忙。事實證明,曹操是正確的,後來張繡在官渡之戰中立下戰功,為曹操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人與人間,許多情況下,人們誤以為「惡」的,未必就真的是「惡」。退一步說,即使是「惡」,只要對方心存歉意,誠惶誠恐,你不念惡,禮義相待,進而對他表示格外的親近,也會使為「惡」者感念你的「誠」,改「惡」從善。

唐朝的李靖曾任隋煬帝時的郡丞,最早發現李淵有圖謀天下之意,便向隋煬帝檢舉揭發。
李淵滅隋後要殺李靖,李世民反對報復,再三請求保他一命。後來,李靖馳騁疆場,征戰不疲,安邦定國,為唐王朝立下了赫赫戰功。
魏徵也曾鼓動太子建成殺掉李世民,李世民登基後,同樣不計舊怨,量才重用,使魏徵覺得「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為唐朝立下豐功。

宋代的王安石對蘇東坡的態度,應當說,也是有那麼一點「惡」行。他當宰相時,因為蘇東坡與他政見不同,便藉故將蘇東坡降職減薪,貶官到黃州,然而,蘇東坡胸懷大度,他根本不把這事放在心上,更不念舊惡。王安石從宰相位子上垮臺後,兩人的關係反倒好了起來。蘇東坡不斷寫信給隱居金陵的王安石,或共敘友情,互相勉勵,或討論學問,十分投機。二人一掃嫌隙,成了知心好友。

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孔子說:「伯夷、叔齊兩個人從來不記別人過去的罪惡,別人對他們的怨恨自然也就少了。」孔子一向都非常讚揚他們的高尚品格,對他們這種不念舊惡的博大胸懷更是倍加推崇。

相傳唐朝宰相陸贄,有職有權時,曾偏聽偏信,認為太常博士李吉甫結夥營私,便把他貶到明州做長史。不久,陸贄被罷相,被貶到明州附近的忠州當別駕。後任的宰相知道李、陸有私怨,便玩弄權術,特意提拔李吉甫為忠州刺史,讓他去當陸贄的頂頭上司,意在借刀殺人。不想李吉甫不記舊怨,上任伊始,便特意與陸贄飲酒結歡,使那位宰相的借刀殺人之計成了泡影。對此陸贄深受感動,於是協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古往今來,不計前嫌、化敵為友的佳話舉不勝舉。以古為鑑,可以讓我們明白事理,明辨是非,我們應該有良好的氣度,不責難別人微小的過錯,不揭發別人的隱私,不銘記別人過去的錯誤。這三種做法可以培養一個人的品德,也可以使人遠離危害。

 


 

1 

風雲時代出版公司  版權所有  禁止未經授權轉貼節錄
上班時間:09:00~17:30  TEL:02-2756-0949 FAX:02-2765-3799 地址:台北市民生東路五段178號7樓之3
© 2008 Storm&Stress Publishing All Rights Reserved.